兔兒爺源于中秋拜月的習俗,大約于明代開始出現,至清代達到鼎盛。古代傳說月宮有搗藥的玉兔,其藥能令人長生不死,故而玉兔逐漸神化,成為民間供奉祭拜的兔兒爺,其形象多為兔首人身,手持藥杵端坐于座騎之上,后來又演化為娛樂小兒的玩具。明末紀坤有一首《戲題》詩:“布席陳供果,儼然東郭逡。向來聞搗藥,此日竟為神。狡計懷三窟,清光借一輪,韓盧休側目,長近月中人?!薄皷|郭逡”是天下跑得最快的兔,“韓盧”即“韓子盧”,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傳說“韓子盧”追逐“東郭逡”繞山三圈,翻山五次,還是沒追上,結果雙雙累死,被一農夫輕易拾去。詩中以戲謔的語言描寫了兔兒爺的形象,勸“韓子盧”不要憤恨,誰讓人家“東郭逡”與廣寒宮里嫦娥仙子關系密切呢?作者在詩前小序中說:“京師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
清代關于兔兒爺的記載很多,如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彩兔》:“京師以黃沙土作白玉兔,飾以五彩妝顏,千奇百狀,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nbsp;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兔兒爺攤子》:“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有衣冠而張蓋者,有甲胄而帶纛旗者,有騎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nbsp;讓廉《京都風俗志》:“日間市中以土塑兔兒像,有頂盔束甲如將軍者,有短衫擔物如小販者,有價坐立起舞如飲酒燕樂者。大至數尺,小不及寸。名目形相,指不勝數。與采畫土質人馬之類,羅列高架而賣之,以娛小兒,號為兔兒爺?!迸c明代不同的是,兔兒爺由祭拜的對象逐漸變成了中秋節兒童們的傳統玩具。
清代宮廷中很早就有供奉兔兒爺的習俗。據佚名《前清宮詞》:“中秋分外月華明,領宴歸來夜色清。不供嫦娥憐兔影,為儂搗藥祝長生?!痹娤伦宰ⅲ骸熬熐锕?,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貼金,泥身施彩繪。巨者至高三四尺,價近萬錢。貴家巨室,兒童閨閣,多購以歸,香花果餅供養之。習尚如此,禁中亦然,殊可怪也?!惫蕦m現藏的一批兔兒爺多為模印制成,打底粉,施彩繪,衣冠華麗,大者高約40厘米,小者不足10厘米,兔首人身,雙目直視前方,緊閉三瓣嘴,手握搗藥杵,或騎鹿、或坐于蓮花之上,造型端莊中又表現出稚氣,顯得活潑可愛。這批兔兒爺的造型、色彩與民間基本相同,應是清代晚期從市場購入,供小皇帝賞玩的。清代晚期同治、光緒、宣統皇帝都是幼年即位,尤其是末代皇帝溥儀退位時也才6歲,他們的玩具大多得以留在宮中,這批兔兒爺也就一直保存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