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見天地心:“把筆題天”主視覺(黃海設計)
展覽時間:2022.9.1—2022.10.23
延期:2022.10.23—2022.11.6
延期:2022.11.6—11.30
地點:午門
書房是有形的,也是無形的,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是游方之外的,也是游方之內的。書房給了我們一個無限的可能,可寄居心靈,反觀自身,可仰望星空,關懷天下,可游于物外,與天地一氣。
書房既是古代的,也是當代的,雖然時間拉開了彼此之間的距離,但兩個端點卻可以連為一線,并可無限延伸。
書房不僅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當精神占據書房時,空間就變得無限大了。三座書房昭仁殿五經萃室、漱芳齋正誼明道和養性殿香雪,構成三個單元,形成三個空間,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在此碰撞、在此激蕩。
展覽按午門空間結構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單元(西雁翅樓)委懷琴書,第二單元(午門正殿)正誼明道,第三單元(東雁翅樓)結契霜雪。
一、壁星的光照亮了書房的天地仁心
歷史上的第一間書房和第一座圖書館,早已難覓蹤跡。大地上曾經的書房和圖書館也隨時間的消失而消失。當古人仰望星空的時候,他們把天上的兩顆星當成了圖書館,命名曰壁星,這是把對圖書文獻保存及文明傳承的事業投射到了天上,使之變成永恒,從此壁星成為文明的象征。只要天上的壁星在,大地上就會出現書房和圖書館,這是星空給古人的啟示。
壁星
文明是靠書籍而得以保存與傳承的,所以壁星的存在,決定了古代文化與天道即天理的因緣關系,其根源在于我們的文明屬農耕文明,農耕文明靠天吃飯,我們的文明也是靠天而產生的,進而枝繁葉茂。
由天上的壁星,我們想到了大地上的魯壁,《〈尚書〉序》記:“至魯共王好治宮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書及《傳》《論語》《孝經》,皆科斗文字?!?/span>
因魯壁,消失的儒家經典又得以大放光芒,《中庸》稱儒家“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如日月之代明,將三代的文脈接續了起來。
儒家以堯舜之道為宗,《孟子》曰:“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所以仁是儒家的精神核心,《易》曰“天地有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仁是天地之心,朱熹曰“仁是天地之生氣”“天地以生物為心,天包著地,別無所作為,只是生物而已。亙古亙今,生生不窮,人物則得此生物之心以為心”。
仁也者,人也,仁即為人心。
五經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闡數大圣人之精微,示天理正人心”,說明五經是闡釋天理人心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五經的展示來照見天地心。
乾隆書“五經萃室”匾
五經萃室原狀
乾隆四十八年仿刻印的岳氏相臺五經
展廳中的壁星及魯壁設計(圖片來自微故宮)
與壁星相對的五經萃室原狀意象空間(圖片來自微故宮)
于是我們想到了紫禁城里的五經萃室,星空與五經萃室自然就成為了第一單元的亮點。
乾隆九年,乾隆下令將內府所藏宋、元、明版本的書籍藏于昭仁殿,說明書是昭示天理仁心的,命名曰天祿琳瑯。這時乾隆得到了他認為是宋代岳珂??痰摹兑住贰稌贰对姟泛汀抖Y記》四經,獨缺《春秋》,于是下令仔細檢閱天祿琳瑯書籍,終于找到了岳氏《春秋》,散而復合,于是將天祿琳瑯后殿辟一小間,專藏此五經,命名曰“五經萃室”,以與其他五經相區別。
一條完整的文脈出現了,從壁星到魯壁到五經萃室,千年而未斷,這也激發了我們的設計靈感,以壁星的光來照亮紫禁城里的五經萃室,使仁成為古代書房的根。
二、立天下之大道的文章與繪畫
欲建構書房這個理想大廈,就必須要回答為什么要讀書?讀書的目的是什么?
這正是第二單元“正誼明道”所要展示的內容。
梁惠王接見千里而來的孟子,問他能給我的國家帶來什么利益呢?孟子說:“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笔郎喜贿^分為兩類人,一類是“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的舜之徒,一類是“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的跖之徒。孟子明確說“堂高數仞,榱題數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后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當你擁有一顆仁心時,才會有“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的品行與追求。
終于漢代董仲舒提出“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讓義正于天下,是最大的利;讓道明于天下,是最大的功,只有仁者才會有這樣的抱負。所以“正誼明道”成為書房展的精神標識,自然成為書房展的核心。
乾隆書“正誼明道”匾
1、入世與出世的堅守
第二單元展示的第一件文物是南宋何筌“草堂客話圖頁”,圖中將草廬與亭組合在一起,使人想起“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諸葛亮《出師表》曰:“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軀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眲淙櫭],諸葛亮從出世而入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成為入世的精神象征。
南宋何筌“草堂客話圖頁”
明代文徵明“猗蘭室圖”
當沒有實現人生的遠大抱負時,則要修身現于世,所以展示的第二件文物是文徵明的“猗蘭室圖”。文徵明一生坎坷,屢躓場屋,考場失利,人生幾乎坍塌,57歲仍閑賦在家,但他始終矢志不渝,依然保持著高潔的情操。文徵明為友人所繪“猗蘭室圖”,通過“猗蘭操”曲和蘭花,來表達“芝蘭生于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窮困而變節”的高尚品德。
2、家國情懷的感人篇章
《大學》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孟子》亦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眰€人與家與國與天下是連在一起的,所以古代讀書人具有強烈的家國情懷,崇尚品德,堅守正義,以天下為己任;竭其忠誠,致其才力,施恩惠于百姓。展示的文物有文天祥“宏齋帖卷”、徐渭“行書晝錦堂記軸”、明代陳淳“行書岳陽樓記卷”、弘歷書“大寶箴”掛屏、弘歷書“王禹偁待漏院記題”等,抒發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大明無偏照,至公無私親。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來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疇多蕪,何以辟之;賢人在野,我將進之;佞臣立朝,我將斥之”“然則高牙大纛,不足為公榮;桓圭袞冕,不足為公貴。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聲詩,以耀后世而垂無窮”“大概只以血忱至公”的家國情懷。
設于正殿中心的虢叔旅鐘不僅是一件重器,更是國家情懷的體現,“旅敢肇帥型皇考威儀,淄御于天子。迺天子多賜旅休”。虢叔旅的父親為西周立下了汗馬功勞,虢叔旅特為父親鑄鐘,以感念周王的恩賜,并追述祖先功烈,祈愿父輩福蔭子孫。
乾隆書“大寶箴”掛屏
虢叔旅鐘(圖片來自微故宮)
3、抒寫我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的天地情懷
書房雖小,但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古人以天下為已任,具有天下觀思想,用什么來表達由此而形成的天地情懷呢?我們想到了三幅畫,北宋郭熙的“窠石平遠圖”,米友仁的“瀟湘奇觀圖卷”和清代石濤的“搜盡奇峰圖卷”,三幅畫組成一個平視、仰望、俯瞰的空間,天南地北在此匯聚,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使人虛室生白,相忘于江湖。北宋郭熙既是一位宮廷畫師,也是一位繪畫理論者?!读秩咧隆诽岢錾酱ㄓ兴目?、六常和三遠,四可即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三遠即“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至遠山謂之平遠”。
北宋郭熙“窠石平遠圖”
窠石平遠圖是將他的繪畫理論視覺化、感性化、模式化,由此確定了其在中國繪畫史上的重要地位,并為我們營造了一種平遠的空間模式,形成了一種視界,有了視界便有了感情的投入。群山橫列如屏障,天空清曠無纖塵。裸露的巖石縫中生長的雜樹,雖沒有蒼松的挺拔,但仍剌破天空;雖葉已落盡,但仍老枝遒勁;雖已深秋,但天地開闊,物我兩忘,精神與天地同在。
北宋米友仁“瀟湘奇觀圖卷”
北宋米友仁“瀟湘奇觀圖卷”,滿紙云煙,是因為南方氣候濕潤、多霧,故不注重對細節的描寫,以煙云為神彩、為嫵媚。友仁稱“此卷乃庵上所見,大抵山水奇觀,變化萬層,多在晨晴晦雨間”,此畫寫山水真趣,非以悅人耳目。
原濟“搜盡奇峰圖卷”,崇巒疊嶂,氣勢宏偉,注重對山川細節的刻劃,是因為北方氣候干燥,多風無霧,天高氣清,山川之輪廓一覽無遺,胸襟為之豁然開朗。
清代原濟“搜盡奇峰圖卷”
郭熙稱東南之山多奇秀,“其山多奇峰峭壁而斗出霄漢之外,瀑布千丈飛落于云霞之表”;西北之山多渾厚,“其山多堆阜磅礴而連延不斷于千里之外,介邱有頂而迤邐拔萃于四逵之野?!?
三幅畫展示了一個無限的地理空間,南北山川之嫵媚與弘闊,景物之獨特,使人駐足流連,所以石濤說我是山川的代言者,“山川脫胎于予也,予脫胎于山川也。搜盡奇峰打草稿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所以終歸之于大滌也?!?
畫師把對天地的觀察流于筆端,躍然于紙上,讓我們在這三幅畫前體會到天地之無窮,山川即我,我即山川,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飛揚,塵心為之滌蕩。人心與天心合為一體,化為一氣,“贊助天地,發育萬物”的天地情懷油然而生。
三、結契霜雪以友輔仁
次視覺筆點海水如果將竹改為梅花就完美了
“奚待結契霜雪里”是?隆《題三友軒》書房詩中的一句,霜雪潔白指梅花。三友出自《論語》“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也”,人生要與三種人即正直、誠信、博學的人做朋友。蘇軾《游武昌寒溪西山寺》曰:“風泉兩部樂,松竹三益友?!睆拇怂?、竹、梅成了三友的象征。松喻直,梅喻諒,竹喻多聞?!墩f文解字》稱“諒,信也”,諒為誠信義,故梅花象征誠信,有梅報春信之說。
明代陳繼儒“梅花圖軸”
梅花開放時,預示春天即將來臨。每年梅花都會準時守信開花,這是天的誠信的體現,說明誠信是天的品德?!吨杏埂吩唬骸罢\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本哂姓彽娜藙t具有天德,所以要與這樣的人結為契友,叫結契霜雪?!墩撜Z》的“與朋友交而不信呼”,交友貴在誠信。南朝陸凱思念遠在千里之外的范曄,于是折梅寄友,“聊增一枝春”,梅花成為朋友的象征。
乾隆香雪原狀(維修前)
虛擬香雪場景
第三單元以科技手段展示了乾隆香雪書房的意象,與第一單元五經萃室遙相呼應,乾隆三十九年,于養性殿西耳房累宣石以為香雪書房山,仁者樂山,故與五經萃室“示天理正人心”東西相映。
梅花是這一單元的隱喻,梅花開了,春天來了,三月三的曲水流觴出現了。
結契霜雪,就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會彼此相約,常于書房、花園、山林之間暢述幽情,俯仰宇宙,通過交流抒發對生命的理解。這種志同道合的聚會,稱作“雅集”。由香雪由至雅集,顯得自然流暢契合,展示一氣呵成。
為何讀書人喜歡雅集?
《論語》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仍是因為有了仁,所以由香雪而雅集,二者都照見了天地心。
四、有一條古今唱和的隱藏暗線
結合是一種思考的踐行,也是一種放眼未來的探索。將古代藏品與當代藝術作品,放在一起展出,彼此相融,而不是排斥,因此展覽還有一條古今唱和的暗線。
當我們完成了在書房中仰望星空窺見壁星的光照亮了五經萃室與山林間唱和雅集的時空轉換時,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天書”和“地書”,也恰如其分地植入展廳的開始與結尾,完成了當代藝術對古代書房的觀照與追問,首尾天地相呼應。
元代玉山雅集留下的造云石,敘說著那段令人神往的賞石活動,它的對面是當代藝術作品“造云玉山”,二者默默相對,似在交流對話。藝術家以兼具傳統功力和現代意趣的筆墨為造云石寫像,既流露出對先賢風流的敬慕,也表現出了今人的現代風雅。
造云石與當代藝術作品“造云玉山”
造云石
當代藝術作品“脫胎大漆游方之外”與“馮翼惟象”亦首尾呼應,將書房對自然與生命的思考從當代的角度加以詮釋。既是對古代書房思維的發散,又是對生命與認知的形象化參悟。
當代藝術作品“游方之外”
“游方之外”出自《莊子?太宗師》,指那些與造物為友,而遨游于天地之間的人。生命,在孔子看來是假于異物,托于同體,即藉著不同的原質,聚合而成不同形體。所以要遺忘內面的肝膽,遺忘外面的耳目,讓生命隨著自然而循環變化,不究詰它們的分際,安閑無系地神游于塵世之外,逍遙自在于自然的境界。大漆脫胎游方之外,雖呈現的是燒毀的殘木,但它的前生是樹,生死無先后,不過是以另一種方式回歸于天地之間而已。魚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術。
當代藝術作品“馮翼惟象”
“馮翼惟象”出自屈原《天問》,混沌空濛,本無實物存在只可想象的形,屈原問如何去識別認清它呢?當代藝術作品“馮翼惟象”試圖以繪畫的形式來回答這個千年之問,以酈道元《水經注》“溪廣數丈,中道有兩高山夾溪,造云壁立”為立意,將山水虛化,使人產生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的錯覺,進入禪悟的境界,這就是原始形態帶來的力量。
白居易說,他的書房中有素屏四座,琴一把,屏風是書房中不可缺少的陳設物,以構成書房的隱秘空間。當代藝術作品“世界的書房”,將西方科學精神的書房、阿拉伯經典書房、日本朝鮮的書房和中國的琴棋書畫書房等,以重屏的形式疊落在一起,與乾隆“書房鑒古圖”相對應,以發出“夫人生于千載之下,而考古論世于千載之上”的思考,其觸于目而會于心的是什么呢?亦如乾隆所說是“嘉言善行”嗎?唯有歷史上、不同地域的嘉言善行,才能激發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探索。
重屏會棋圖
乾隆鑒古圖
當代藝術作品“世界的書房”
五、簡潔雅致又富有現代氣息的展廳設計
書房的展示設計分兩個部分,一是宣傳海報即主視覺的設計,二是展廳設計,二者互為表里,但都與內容密切關聯。內容剌激設計,設計使內容彰顯。書房離不開紙和筆,有了紙和筆,來自我們心靈的思想沖動也就產生了。
1、昆侖為筆點海水次視覺設計
筆是書房的神韻所在,將正殿“正誼明道”次視覺設計成為一枝如椽的毛筆直指紫禁城的中軸線,以示筆可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有宋代楊萬里所言“昆侖為筆點海水,青天借作一張紙”之氣勢。
第二展廳正誼明道“昆侖為筆點海水”視覺(黃海設計)
昆侖為筆視覺(黃海設計)
2、青天借作一張紙的展廳設計
設計師以宣紙半透明紋理裝飾展墻與展柜,以及一張從天而降的紙形成的展示臺或隔斷,將展廳打造成了書房的紙意象,紙成為書房展示的依托。
青天借作一張紙“山光滿幾”(林兵設計)
潔白而有紋理的紙構成的展廳,簡潔明快,輕盈飛動,現代氣息撲面而來,這為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植入其中創造了條件和土壤。
展廳的韻味在于營造的展廳時空,昏暗的光線和獨立展柜的點點光亮,把我們帶回到了油燈時代,仿佛看到了遙遠處的那盞跳動著火苗的小橘燈,在招喚我們遠去的靈魂。
手書的前言和單元說明,迸發出文字的張力和溫情,它們好像在默默敘說著文字的力量,仿佛回到書寫時代。
在展廳中,我們沉浸于古代書房的書香與琴聲中,歸去來兮,喚醒隱藏于心中的許久的書房情結時,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又把我們拉回到當代,去者猶可諫,來者也可追,傳統與當代是可以結合在一起的,形成震撼心靈的古今對話。
對于未來,邁出的第一步就在我們的足下。
展廳溫暖的光線(圖片來自微故宮)
手書前言(楊頻書寫)
單元手書說明(楊頻書寫,圖片來自微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