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zb7b7">

    <track id="zb7b7"><strike id="zb7b7"><strike id="zb7b7"></strike></strike></track>
      <pre id="zb7b7"><del id="zb7b7"></del></pre>
      <noframes id="zb7b7">
        <track id="zb7b7"></track>

            <track id="zb7b7"><strike id="zb7b7"><span id="zb7b7"></span></strike></track>

            <address id="zb7b7"><strike id="zb7b7"></strike></address>

            <p id="zb7b7"><pre id="zb7b7"><b id="zb7b7"></b></pre></p>

              【陶瓷館】

              展覽地點:武英殿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陶瓷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標志之一。遠在10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我們的祖先就在中華大地上發明了制陶術,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陶器的國家之一。

                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我國已能燒造原始瓷器。到了距今約1800年的東漢時期,真正的瓷器發明了。這是我們祖先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的光輝一頁。從紅陶、灰陶、彩陶、黑陶、白陶到原始瓷、青瓷、黑瓷、白瓷以及五光十色的顏色釉瓷和色彩繽紛的釉下彩、釉上彩瓷器等,展現出中國陶瓷10000多年綿延不斷的發展歷程,成為世界工藝史上的一大奇跡。

                中國陶瓷自唐代以來即遠銷世界各國,其卓越的制瓷技術和輝煌的藝術成就對許多國家的陶瓷生產均產生過深遠影響,有力地推動了世界陶瓷文化的發展,這也充分說明中國無愧于“瓷國”之盛譽。

                故宮博物院堪稱中國最大的古代藝術品寶庫,其中收藏陶瓷類文物約35萬件,而且絕大部分屬于原清宮舊藏,可謂自成體系,流傳有緒。特別是經過幾代專家的研究鑒定,使其具備了較高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此次我們從中遴選出400多件精品,按時代發展順序予以展示,供觀眾朋友們鑒賞研究。

              文明曙光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約公元前8000年—前2000年)

                      陶器是隨著原始農業的出現和人類定居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脊虐l現所獲得的資料證明,我國的陶器生產距今已有10000多年的歷史,陶器是原始先民主要的日常生產和生活用具。

              更多

              【磁山文化的陶器】

                制陶術的發明,至今仍是一個未解的文化之謎,但新石器時代早期已出現制陶術則已被考古發現的實物資料所證明。在我國江西省萬年縣仙人洞、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甑皮巖等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均出土過距今10000多年的陶器。在陜西省華縣老官臺、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河北省武安縣磁山、河南省新鄭縣裴李崗、甘肅省秦安縣大地灣等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址,均出土過距今約7000—8000年的陶器。這些陶器的燒成溫度約在600—700℃,顏色有紅、灰黑等,帶有一定的原始性,是研究早期陶器的重要實物資料。

              【璀璨神秘的彩陶藝術】

                彩陶是一種繪有黑、紅、白、褐等色裝飾紋樣的陶器,彩料主要為含鐵和錳的天然礦物原料,在陶坯上彩繪之后,經900℃左右的溫度焙燒而成。
                彩陶上的紋飾有動物、植物、人物、幾何、日月星辰等,畫法古樸自然,滲透著原始宗教的理念思維,給人以神秘之感。它是中國陶瓷工藝史上最早把裝飾紋樣與器物結合在一起的藝術品,也是遠古文化藝術的第一個高峰。

              【精巧的制陶工藝】

                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制陶工藝日趨進步,原料的精選、快輪制陶技術的發明,使陶器造型品種日益豐富,制作工藝也日趨精湛。
                大汶口文化的白陶,系使用一種氧化鐵含量極低的粘土成型后,入窯經1000℃左右的溫度焙燒而成。龍山文化的黑陶,系用快輪拉坯成型,有些器物胎壁厚度僅有0.3—1毫米,故有“蛋殼黑陶”之美稱,反映出古代陶工精湛的成型技藝。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約公元前8000年—前2000年)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約公元前8000年—前2000年)

                陶器是隨著原始農業的出現和人類定居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脊虐l現所獲得的資料證明,我國的陶器生產距今已有10000多年的歷史,陶器是原始先民主要的日常生產和生活用具。

                我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分布相當廣泛,南北各地均有大量實物資料出土。其主要分布區域有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東南沿海及北方地區等。黃河、長江中上游地區以彩陶聞名,下游地區以工藝精致的白陶和黑陶著稱;東南沿海地區以印紋硬陶為代表;北方地區則以富有民族特色的陶器造型稱奇。各地區的陶器都有其獨特之處,但相互之間又存在著內在的聯系。

              瓷國尋蹤

              商、周、秦、漢的陶瓷

              (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220年)

                      商周時期,人們主要的日常生活用具仍然是陶器。商代除了大量燒造灰陶以外,還燒造出精美的刻紋白陶和印紋硬陶。約在商代中期出現了原始瓷,為后來瓷器的發明奠定了基礎。

              更多

              【商代的刻紋白陶和灰陶】

                刻紋白陶出現于商代晚期,其胎體所用原料是一種氧化鐵含量很低的粘土,燒成溫度在1000℃左右,胎質潔白細膩,形體規整,造型、紋飾均模仿同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陽地區商代晚期墓中,屬于王室和貴族的專用品,出土數量很少,愈顯其珍貴。白陶在商代流行與史書記載商人在顏色方面“尚白”有密切關系。
                除了白陶以外,商代還燒造灰陶、紅陶、黑陶、印紋硬陶等,它們是普通百姓最主要的日常生活用器,其造型和紋飾多模仿當時的青銅器,其中以灰陶的產量最大。

              【原始瓷的出現和發展】

                原始瓷出現于商代中期。系以瓷土做胎、器表施一層透明石灰釉、入窯經1200℃以上溫度焙燒而成的窯器。其胎質堅硬,器表光亮,但與真正的瓷器相比,仍帶有一定的原始性,故稱其為原始瓷。
                西周、春秋、戰國、兩漢時期,原始瓷產量增加,質量亦有所提高,浙江、江蘇、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及湖南南部的廣大地區,均普遍使用原始瓷。

              【瓷器的發明】

                出現于商代中期的原始瓷,經過西周、春秋、戰國、西漢的發展,至東漢時已成長為符合現代瓷器標準的真正瓷器。
                1976年文物工作者曾在浙江省上虞縣發現東漢晚期青瓷窯址,對出土瓷片進行科學檢測的結果表明,其燒成溫度已達1300℃(±20℃),顯氣孔率0.62%,吸水率0.28%,抗彎強度每平方厘米710kg,胎體中氧化鐵含量1.64%,二氧化鈦含量0.97%。這些數據表明,該窯產品已具備了真正瓷器的條件,這標志著最遲在東漢晚期,我國已能燒造基本符合現代瓷器標準的瓷器。
                東漢晚期瓷器的燒造成功,為人類文明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漢代的彩繪陶和低溫鉛釉陶器】

                彩繪陶是一種在已燒成的陶器上用天然礦物顏料描繪圖案紋飾,不再入窯彩燒的陶器。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一些遺址中已有發現。戰國、秦、漢時期是彩繪陶燒造的興盛時期,一般是在灰陶上施彩,器物造型多為尊、壺、鼎、倉、俑等冥器,所施彩色有紅、赭、褐、黃、綠、青、白、紫等,紋飾多模仿同時期漆器上的圖案,以云氣、漩渦、龍鳳、四靈紋等較為多見。
                低溫鉛釉陶器最早出現于西漢時期的陜西關中地區,東漢時期盛行于全國各地。其釉料以氧化鐵和氧化銅作呈色劑,以氧化鉛作助熔劑,燒成溫度約為700℃—900℃,釉面光亮,呈現綠、黃深淺不同的色調。造型多仿同時代的漆器和青銅器,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商、周、秦、漢的陶瓷

              (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220年)

                      商周時期,人們主要的日常生活用具仍然是陶器。商代除了大量燒造灰陶以外,還燒造出精美的刻紋白陶和印紋硬陶。約在商代中期出現了原始瓷,為后來瓷器的發明奠定了基礎。

                戰國時期陶瓷生產更加專業化,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在南方獲得普遍發展。秦始皇兵馬俑充分體現了秦代高超的制陶水平和精湛的雕塑藝術。西漢時期北方發明了低溫鉛釉陶,為以后低溫釉彩的發展奠定了工藝基礎。東漢時期真正瓷器燒造成功,這是陶瓷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發明,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所作出的杰出貢獻之一。

              青瓷獨秀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陶瓷

              (公元220年—589年)

                      三國、兩晉、南北朝歷經360余年,陶瓷生產發展迅速。南方制瓷技術明顯提高,瓷器產區和規模不斷擴大,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省等境內均有窯址分布。所產瓷器以青瓷為主,器物造型以日常生活所用盤、碗、壺、罐、槅、洗、谷倉、燭臺、虎子、唾壺、薰爐等較為多見。產品各具地方特色。

              更多

              【三國、兩晉的陶瓷】

                浙江既是瓷器的發源地,也是三國、兩晉時期瓷器生產的中心。這一時期浙江瓷窯除大量燒造精美的青瓷外,還燒造黑釉瓷器。以德清窯為代表的黑釉瓷器,釉色純正,漆黑發亮,獨具風格。與此同時,江蘇、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及四川等省,亦相繼設立瓷窯,燒造各具地方特色的瓷器。

              【南北朝的陶瓷】

                南朝時期的制瓷業仍以燒造青釉瓷器為主。北朝瓷器品種有青瓷、黑瓷和白瓷等。由于北方青瓷與南方青瓷在胎、釉原料上均有所不同,致使二者的呈色亦有區別。前者青翠,后者玻璃質感較強。白瓷是北朝陶瓷工匠的新發明,它不但豐富了瓷器的釉色品種,而且為瓷器彩繪工藝的發展奠定了工藝基礎。低溫鉛釉陶器在北朝時期獲得進一步發展,兩色釉陶的成功燒造,成為單色釉陶向唐三彩過渡的重要一環。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陶瓷

              (公元220年—589年)

                      三國、兩晉、南北朝歷經360余年,陶瓷生產發展迅速。南方制瓷技術明顯提高,瓷器產區和規模不斷擴大,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省等境內均有窯址分布。所產瓷器以青瓷為主,器物造型以日常生活所用盤、碗、壺、罐、槅、洗、谷倉、燭臺、虎子、唾壺、薰爐等較為多見。產品各具地方特色。

                河南省安陽市北齊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白瓷,為隋、唐時期白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南青北白

              隋、唐、五代的陶瓷

              (公元581年—960年)

                      隋代陶瓷生產承前啟后。至唐代,陶瓷業獲得蓬勃發展。唐代陶瓷堪稱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顆明珠,名窯遍布南北各地,器物造型千姿百態,裝飾紋樣豐富優美。飲茶風俗的普及,進一步刺激了制瓷業的發展。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更使陶瓷作為物質載體成為友好往來的使者。

              更多

              【承前啟后的隋代青瓷和白瓷】

                隋代制瓷業以燒造青瓷為主,南北方均有燒造。裝飾多以簡單的刻、劃花為主,常用朵花、幾何紋、草葉紋等相間排列,組成團狀或帶狀圖案,時代特征鮮明。隋代白瓷更加成熟,胎質潔白細膩,釉質勻凈光潤。盤口四系瓶、高足盤、雙連瓶等,均是時代特征鮮明的造型。

              【“類冰似玉”的越窯青瓷和“類銀似雪”的邢窯白瓷】

                唐代瓷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基本取代了漆器和金銀器,成為最重要的生活用器。飲茶風俗的流行和普及,更提高了瓷器的文化韻味。唐代瓷器生產,南方以青瓷為主,北方則以白瓷為主,形成“南青北白”的地域特征。代表當時最高制瓷工藝水平的是南方燒造青瓷的越窯和北方燒造白瓷的邢窯,唐代茶圣陸羽在所著《茶經》一書中曾形容越窯青瓷“類冰類玉”、邢窯白瓷“類銀類雪”。這兩個瓷窯的產品均造型規整,工藝精湛,頗受世人青睞。

              【斑駁陸離的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多色釉陶的簡稱,堪稱唐代陶瓷中的著名品種。作為當時的隨葬冥器主要發現于河南、陜西的唐代墓葬中。其造型繁多,釉色華麗,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其釉以氧化鉛做助熔劑,以銅、鐵、鈷、錳等金屬的氧化物做著色劑,入窯經800℃—900℃燒成后,呈現深淺不同的綠、藍、黃、褐、白、黑等色。由于燒成達到釉層熔融狀態時,各種顏色的釉料相互浸潤交融,故呈現斑駁陸離的視覺效果,給人以富麗堂皇、變化萬千之美感。唐三彩造型有盤、碗、燈、枕及人物、動物俑等。特別是陶俑,造型比例準確,形象生動,是代表唐三彩造型藝術的典型器物。

              【色彩斑斕的花釉瓷器】

                花釉系指在黑釉或茶葉末釉等底釉上用點、繪、淋、涂等方法裝飾月白釉或天藍釉,燒成后釉面交融浸潤呈現色彩變化豐富的一種裝飾釉。唐代文獻稱花釉瓷器為“花瓷”。它是唐代北方陶瓷工匠的重要發明,其產地有河南、河北、山西、陜西等。以河南境內的花瓷窯最多,產量也最大。造型多為盤、碗、罐、執壺等日用器皿。陶瓷腰鼓是唐代流行的樂器之一,魯山窯花瓷腰鼓頗有名氣,唐人南卓在《羯鼓錄》中曾有記載。

              【實用美觀的唐代其他窯瓷器】

                唐代湖南的岳州窯和長沙窯、江西的洪州窯、安徽的壽州窯、河南的鞏縣窯、陜西的耀州窯和鼎州窯等均為稱譽一時的著名瓷窯。這些瓷窯的燒造的瓷器品種有青瓷、白瓷、黑瓷、茶葉末釉瓷、釉下彩繪瓷等。唐代釉下彩繪瓷的大量燒造,為瓷器裝飾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釉下彩系指先在成型的坯胎上用彩料描繪圖案紋飾,施透明釉后再入窯經高溫一次燒成的裝飾技法。早在三國(吳)時我國南方已開始燒造青釉釉下彩瓷器。唐代浙江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四川的邛窯等均曾燒造青釉釉下彩瓷器,但以長沙窯最為著名,產量也最大,其產品曾行銷海內外。

              【技藝精湛的五代瓷器】

                五代雖然歷時不長,但是陶瓷制作技藝卻很出色,無論是南方的青瓷,還是北方的白瓷,均造型規整,釉色勻凈,胎薄質堅。壺、罐的腹部常做成瓜棱形,盤、碗常做成花瓣形。越窯、耀州窯青瓷上刻劃花裝飾的流行,為宋代瓷器流行刻劃花裝飾奠定了基礎。

              隋、唐、五代的陶瓷

              (公元581年—960年)

                隋代陶瓷生產承前啟后。至唐代,陶瓷業獲得蓬勃發展。唐代陶瓷堪稱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顆明珠,名窯遍布南北各地,器物造型千姿百態,裝飾紋樣豐富優美。飲茶風俗的普及,進一步刺激了制瓷業的發展。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更使陶瓷作為物質載體成為友好往來的使者。

                五代陶瓷更重造型和裝飾技藝,為宋代陶瓷高峰的出現奠定了工藝基礎。

              名窯迭出

              宋、遼、金、西夏的陶瓷

              (公元916年—1279年)

                      宋代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遍布全國各地,出現了陶瓷史上前所未有的興盛局面。在民窯發展的基礎上,朝廷也在南北各地設窯專門燒造宮廷用瓷,名曰“官窯”。汝、官、哥、定、鈞窯等“五大名窯”瓷器備受后人推崇。

              更多

              【色如天青的汝窯青瓷】

                汝窯遺址位于今河南省寶豐縣,寶豐縣在宋代歸汝州管轄,故稱“汝窯”。因曾燒造過宮廷用瓷,故也稱“汝官窯”。傳世汝窯瓷器數量很少,據粗略統計,全世界僅存70余件。其胎體呈香灰色,釉呈淡淡的天青色,釉面多開有細小的片紋。造型多為盤、碗、洗、樽等。釉色隨造型線條的轉折變化,呈現濃淡深淺對比,韻味無窮,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因多采用“裹足支燒”,致使器物外底多留有細小的支釘痕,俗稱“芝麻掙釘”。

              【釉質如玉的官窯青瓷】

                據文獻記載,宋代宮廷曾在都城附近設立過三個官窯。即北宋朝廷在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設立的“北宋官窯”(亦稱“大觀窯”)和南宋朝廷在杭州附近先設立的“修內司官窯”(亦稱“內窯”),后設立的“郊壇下官窯”。
                目前陶瓷界對有關北宋官窯和南宋修內司官窯的一些重大學術問題尚有爭議。南宋郊壇下官窯遺址已在杭州烏龜山被發現,出土了大量瓷片標本。從傳世品和窯址出土瓷片標本看,宋代官窯瓷器胎體呈黑灰或黑褐色,胎體較薄。釉層凝厚,多呈粉青色,美若天然古玉。造型多為瓶、洗、壺、碗、盤、杯等。

              【“巧用缺陷”的哥窯瓷器】

                哥窯遺址至今尚未被發現,學術界有諸多說法,目前仍難以定論,但是宮中舊藏有哥窯瓷器則是不爭的事實。哥窯瓷器釉面潤澤如酥,顏色有炒米黃、青灰等。釉層較厚,釉面開有大小各異的紋片,俗稱“金絲鐵線”。這是由于釉的膨脹系數大于胎的膨脹系數所造成的。釉面開裂本屬工藝缺陷,卻被聰明的陶工巧妙利用,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形成錯落有致、別具一格的紋片釉裝飾。

              【印花精美的定窯白瓷】

                定窯遺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陽縣。因宋代曲陽縣歸定州管轄,故稱“定窯”。唐代始燒白瓷,北宋時期曾進行工藝改革,創覆燒工藝,產量巨增。定窯白瓷聞名天下,除光素者以外,還常以印花、刻花、剔花、劃花等技法進行裝飾。尤以印花裝飾最為出色,其圖案清晰,布局嚴謹,題材廣泛,居宋代各窯瓷器印花裝飾之冠。北宋定窯曾一度燒造宮廷和官府用瓷,底款多為刻劃的“官”、“新官”、“五王府”、“尚食局”、“尚藥局”等,均為宮廷和官府用瓷的標記。

              【釉色絢麗的鈞窯瓷器】

                鈞窯遺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原禹縣城北門的鈞臺與八卦洞附近,因鈞臺而得名鈞窯,也稱鈞臺窯。鈞窯瓷器以瑰麗異常的銅紅窯變釉而聞名天下,這種釉系在青釉上施銅紅釉料,因銅紅釉料中還混雜其他著色金屬氧化物,故燒成后釉色變化豐富,紅、藍、月白、灰紫等色交相輝映,如夢如幻,別具神韻。傳世官鈞窯瓷器的造型主要有出戟尊、各式花盆、花盆托等,器物外底均刻劃漢寫數目字,從“一”到“十”都有,其數目字越大,器物尺寸越小。

              【刻花灑脫的耀州窯青瓷】

                耀州窯遺址位于今陜西省銅川市,中心窯場在黃堡鎮。因宋代銅川歸耀州管轄,故名“耀州窯”。耀州窯是宋代北方刻花青瓷窯的代表,北宋時曾為宮廷燒造過貢瓷。其造型、紋飾類似于定窯,只是釉色有別。燒造工藝采用仰燒,沒有芒口現象。器物造型主要有盤、碗、瓶、罐、尊、盒、執壺、人物塑像等。裝飾技法主要有刻、劃、印、鏤空等,尤以刻花技法最受人稱道。其刀法異常嫻熟,刀鋒犀利,線條灑脫,圖案豐富,水平居宋代各窯刻花瓷器之冠。

              【勝似美玉的龍泉窯青瓷和景德鎮窯青白瓷】

                龍泉窯遺址位于今浙江省龍泉市境內。創燒于北宋初期,此后窯火不歇,至今仍在燒造。它繼承越窯、甌窯和婺州窯傳統,取各窯之所長,燒造釉色純正的青瓷,至南宋時期達到極盛。其中以釉色凝厚、呈色穩定的梅子青釉和粉青釉稱譽一時。
                景德鎮窯在五代時燒造青瓷和白瓷,質地比較粗糙。宋代改燒青白瓷,因胎薄質堅,追求青白玉的美感,且產量大,遂聲譽日著。

              【裝飾新穎的宋代北方民窯陶瓷】

              磁州窯為宋代北方民窯的代表,其遺址位于今河北省磁縣境內,因宋代磁縣屬磁州管轄,故名。宋代磁州窯主要燒造白瓷、黑瓷、褐釉瓷等,裝飾技法主要有彩繪、剔花、劃花、刻花等。繪畫技法嫻熟,刻花刀工灑脫。其裝飾題材豐富,各種動物、植物及反映民俗生活的人物、詩詞曲令等,應有盡有,充滿了生機盎然的生活氣息,深受人們喜愛。受其影響,宋、元時期河北、河南、山東、陜西、山西等地瓷窯,均曾生產同類產品,形成龐大的磁州窯系。

              【漆黑光亮的宋代黑釉瓷器】

              宋代南北方瓷窯均盛產黑釉瓷器。隨著斗茶風俗的盛行,最適宜斗茶的黑釉茶盞風靡一時。其胎體厚重,釉色漆黑光亮,釉面布滿了由氧化鐵結晶而形成的自然流淌的各種斑紋,多姿多彩,變化萬千,其名稱亦頗具文采,如“曜變”、“鷓鴣斑”、“兔毫”、“玳?!钡?。產地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山西、四川、江西、福建等省。其中以福建的建窯產品最為著名,該窯曾向宮廷進貢茶盞,外底刻劃“進盞”、“供御”等標記。

              【各具風格的遼、西夏、金代陶瓷】

              遼、西夏的陶瓷造型和裝飾風格,雖師法中原名窯,但又根據各自民族的習俗,創造出獨具民族特色的遼瓷和西夏瓷,是種族、環境、時代諸因素制約下的產物。金代制瓷業則在北宋基礎上繼續發展,耀州窯、磁州窯、鈞窯、定窯等名窯,均燒造獨具北國粗獷雄渾藝術風格的陶瓷。

              宋、遼、金、西夏的陶瓷

              (公元916年—1279年)

                宋代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遍布全國各地,出現了陶瓷史上前所未有的興盛局面。在民窯發展的基礎上,朝廷也在南北各地設窯專門燒造宮廷用瓷,名曰“官窯”。汝、官、哥、定、鈞窯等“五大名窯”瓷器備受后人推崇。

                北方地區遼、金、西夏的陶瓷,既受中原陶瓷工藝影響,又獨具民族風格,成為中國陶瓷史上民族大融合的一朵奇芭。

                宋、金時期南北各地還形成一些工藝技法、裝飾風格相類似的瓷窯體系,如北方地區的定窯系、耀州窯系、磁州窯系、鈞窯系等;南方地區的越窯系、龍泉窯系、建窯系、景德鎮窯系等。 

              瓷都奠基

              元代的陶瓷

              (公元1271年—1368年)

                公元1279年,元王朝統一了中國。海外貿易的蓬勃發展,進一步刺激了陶瓷業的興盛。鈞窯、磁州窯、龍泉窯等繼續生產傳統陶瓷品種,其產品不但暢銷國內,而且遠銷國外。景德鎮則得天時、地利、人和,異軍突起,青花、釉里紅、卵白釉、藍釉、紅釉瓷等新品種層出不窮,遂使景德鎮一舉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瓷器產地

              更多

              【善于創新的景德鎮窯瓷器】

                公元1278年,即元王朝統一中國的前一年,元代朝廷即在景德鎮設立了專門燒造官府用瓷的“浮梁瓷局”,全國最優秀的制瓷工匠得以向景德鎮集中,為景德鎮制瓷業的迅速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而高嶺土的發現和使用,則使景德鎮的瓷胎由單一的瓷石配方改為瓷石加高嶺土“二元配方”,成為景德鎮瓷業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元代景德鎮窯成功地燒造出青花、釉里紅、卵白釉、藍釉、紅釉瓷等新品種,顯示出非凡的創造力,致使全國的制瓷重心逐漸向景德鎮轉移。其產品不但做工精細,而且燒成工藝也較成熟,其美學風格,既受到國內民眾喜愛,又頗得異域人士青睞,產品行銷國內外。

              【渾厚樸實的元代其他瓷窯瓷器】

              元代除景德鎮窯以外,其他較為著名的瓷窯還有龍泉窯、鈞窯、磁州窯、霍縣窯等。龍泉窯和鈞窯繼續燒造傳統青瓷,產品質量雖不及宋代精致,但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產品行銷國內外。磁州窯仍在燒造人們喜聞樂見的傳統品種,以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山西霍縣窯仿定窯產品,造型精巧,胎質細膩,別具地方風格。

              元代的陶瓷

              (公元1271年—1368年)

                公元1279年,元王朝統一了中國。海外貿易的蓬勃發展,進一步刺激了陶瓷業的興盛。鈞窯、磁州窯、龍泉窯等繼續生產傳統陶瓷品種,其產品不但暢銷國內,而且遠銷國外。景德鎮則得天時、地利、人和,異軍突起,青花、釉里紅、卵白釉、藍釉、紅釉瓷等新品種層出不窮,遂使景德鎮一舉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瓷器產地,為明、清時期進一步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礎。

              繁榮昌盛

              明代景德鎮官窯及其他地方窯陶瓷

              (公元1368年—1644年)

                      明代自洪武二年(1369年)起,朝廷即在景德鎮設御器廠專門燒造宮廷用瓷,這就是俗稱的“官窯瓷器”。此后,歷朝沿襲此種制度。明代的窯業分為官窯和民窯兩種。前者專燒宮廷御用瓷,不計成本,質量精美;后者則屬商品生產,產量大,藝術風格古樸瀟灑。官窯的發展帶動了民窯的興盛,當時景德鎮從事陶瓷生產的工人達十余萬人,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鎮,景德鎮遂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彩瓷和顏色釉瓷是其主要品種,歷朝均有精品傳世。

              更多

              【古樸典雅的洪武青花和釉里紅瓷器】

                洪武青花和釉里紅瓷器繼承元代風格,造型渾厚,圖案花紋以各種花卉為主,畫風古樸,時代特征鮮明。以扁菊花、竹石芭蕉紋等最具時代特色。元代青花瓷器上流行的戲曲故事畫面在洪武瓷器上已基本不見。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數十件洪武青花、釉里紅瓷器,幾乎都是清宮舊藏之物。收藏數量之多,在世界上堪稱首屈一指。

              【畫法酣暢的永樂、宣德青花瓷器】

                永樂、宣德青花瓷器被后人推為明代青花瓷器之冠。其所使用的青花料既有國產料,亦有進口料,但最具時代特征的則是使用進口“蘇麻離青”料描繪的青花瓷器。其釉色白中閃青,釉面常泛橘皮紋,圖案呈色濃艷,常有洇散現象,有如中國傳統水墨畫。由于“蘇麻離青”料屬于“高鐵低錳”鈷料,致使紋飾中常泛出氧化鐵結晶斑點,且斑點下沉。
                永樂官窯青花瓷中目前僅見壓手杯上署有青花篆體“永樂年制”四字款,款識署于杯內底心。宣德官窯青花瓷則多署青花年款,但落款位置不固定,或署于內外底部,或署于器身其他部位,素有“宣德年款遍器身”之說。

              【承上啟下的正統、景泰、天順青花瓷器】

                正統、景泰、天順時期,天災人禍不斷,致使景德鎮的制瓷業受到嚴重影響,但并未停止燒造。由于迄今為止,尚未發現署有正規官窯年款的這三朝瓷器,因此長期以來,人們對這三朝瓷器的認識模糊不清,于是曾有“空白期”的提法。后來隨著實物資料的不斷出土和研究的逐步深入,人們遂對這三朝瓷器的真實面目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發現其前期繼承宣德青花瓷器風格,青花發色較濃艷,圖案布局較繁密;后期則開成化青花瓷之先河,青花發色淡雅,圖案布局更加趨于疏朗。

              【器形繁雜的成化至萬歷青花瓷器】

                明代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歷各朝,青花瓷仍是景德鎮窯的主流產品。但由于各朝皇帝的審美趣味不同、所用青花料的來源不同,致使這幾朝的青花瓷器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如典型成化青花瓷器造型娟秀,紋飾疏朗,因使用國產“平等青”料繪畫,致使圖案色調清新淡雅。典型正德青花瓷器使用國產“石子青”料繪畫,圖案呈色藍中泛灰。典型嘉靖、隆慶、萬歷青花瓷器則造型繁雜,文飾繁縟,因將國產“石子青”料與進口“回青料”配合使用,且配比掌握得恰到好處,致使圖案色調濃艷,微泛紫紅。各朝青花瓷器雖各具特色,但官窯作品做工精細,畫法嫻熟,卻是它們共同的風格。

              【畫風樸拙的嘉靖、萬歷五彩瓷器】

                五彩是瓷器彩繪技法之一,可分為青花五彩和純釉上五彩兩種。其釉上彩料多透明,因采用單線平涂法施彩,致使圖案無濃淡深淺的層次變化。其彩燒溫度在800℃左右。常見釉上彩料有紅、綠、黃、紫、黑等。明代景德鎮窯五彩瓷器始燒于宣德時期,嘉靖、隆慶、萬歷時期頗為流行。特別是萬歷五彩瓷器,造型繁多,畫風樸拙,圖案布局繁密,尤其突出紅彩,顯得俗艷刺目,世稱“大明彩”。

              【娟秀典雅的成化斗彩瓷器】

                斗彩系指先在成型后的胎體上以青花料勾描圖案輪廓(有的還在此基礎上畫出圖案局部),經高溫燒成后,再在釉上施以各種釉上彩料并經二次低溫燒成的一種瓷器裝飾工藝。因圖案紋飾系由釉下青花與釉上諸彩拼湊而成,各種色彩爭奇斗艷,故名曰“斗彩”。斗彩技法萌發于明代宣德時期,發展于正統時期,成熟于成化時期,正德、嘉靖、隆慶、萬歷各朝均有燒造,其中以成化斗彩最負盛名。成化斗彩瓷器釉質溫潤,色彩嬌麗,畫工精細,造型均為小巧的瓶、罐、盒、盤、碗、杯、碟等,給人以娟秀典雅之美感。

              【五顏六色的明代雜釉彩瓷器】

                明代彩瓷除斗彩、五彩瓷器以外,尚有金彩、礬紅彩、綠彩、醬彩、黃地綠彩、綠地黃彩、黃地紫彩、紅地黃彩、黃地紅彩瓷器等,習稱雜釉彩瓷。成化以后還出現一類在一件器物上同時使用三種以上釉彩裝飾但不含紅彩的瓷器,習稱素三彩。雜釉彩和素三彩均屬于低溫釉彩。

              【五光十色的景德鎮窯顏色釉瓷器】

                顏色釉瓷器是明代景德鎮官窯生產的主要品種之一,其質量精益求精,無論高溫、中溫還是低溫釉,呈色都均勻穩定,品種多達20余種。其中以永樂、宣德時期的祭紅、祭藍、甜白瓷,弘治、正德時期的黃釉瓷,正德時期的孔雀綠釉瓷,嘉靖時期的瓜皮綠釉瓷、萬歷時期的茄皮紫釉瓷等最受世人稱道。特別適永樂、宣德時期的鮮紅、霽青、甜白釉瓷,被后人推舉為當時顏色釉瓷器中的三大名品。

              【如油似玉的德化窯白瓷】

                福建德化窯創燒于南宋,盛燒于明清兩代,以燒造獨具特色的白瓷而名揚天下。德化白瓷胎質潔白細膩,釉質乳白如脂,胎釉渾然一體,透光度極佳,其產品曾遠銷國外。國人譽之為“豬油白”、“象牙白”。法國人則譽之為“鵝絨白”、“中國白”。其造型多為爐、觚、鼎、尊等仿古式樣,尤以瓷雕最為著名。瓷雕多為觀音、達摩等宗教人物,有些塑像的背部戳有工匠印記,如“何朝宗”、“林朝景”、“陳偉”、“張壽山”等。其中何朝宗為一代名匠,聲譽最重,其作品神態生動,栩栩如生,深受人們喜愛,并曾被用作貢品進貢朝廷。

              【異彩紛呈的明代其他地方窯陶瓷】

                明代江蘇宜興窯和廣東石灣窯均曾燒造仿鈞釉陶器,二者并駕稱雄,前者習稱“宜鈞”,后者習稱“廣鈞”或“泥鈞”。
                明代中期以后,宜興還盛產澄泥陶,其顏色紫紅,世稱紫砂。隨著“沖泡”飲茶法的流行以及眾多文人參與紫砂壺的制作,集詩、書、畫、印于一體的紫砂茶具盛極一時,名家迭出,其中以供春、時大彬、徐有泉、李仲芳等名家作品最受人稱道。
                明代龍泉窯仍燒造傳統青釉瓷。河北彭城的白地黑花瓷、山西的琺花陶等亦各具風采。

              明代景德鎮官窯及其他地方窯陶瓷

              (公元1368年—1644年)

                明代自洪武二年(1369年)起,朝廷即在景德鎮設御器廠專門燒造宮廷用瓷,這就是俗稱的“官窯瓷器”。此后,歷朝沿襲此種制度。明代的窯業分為官窯和民窯兩種。前者專燒宮廷御用瓷,不計成本,質量精美;后者則屬商品生產,產量大,藝術風格古樸瀟灑。官窯的發展帶動了民窯的興盛,當時景德鎮從事陶瓷生產的工人達十余萬人,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鎮,景德鎮遂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彩瓷和顏色釉瓷是其主要品種,歷朝均有精品傳世。

                明代德化窯白瓷別具一格,尤以瓷雕久負盛名。江蘇宜興窯和廣東石灣窯則燒造仿鈞釉陶器,宜興窯還燒造紫砂陶器,尤以紫砂茶具聞名,出現了許多設計制作紫砂茶具的高手。 

              清新雅致

              明末清初的景德鎮窯瓷器

              (約公元1607年—1700年)

                在從明代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到清代康熙中期(約1676—1700年)將近一百年的時間里,隨著農民起義的蓬勃發展,直至摧毀明王朝的統治和清朝入主中原,中國社會曾發生劇烈變革。作為全國制瓷中心的景德鎮,其瓷器制造業也經歷了一次重大轉變。主要表現在萬歷三十五年以前,景德鎮的制瓷業是由官窯占統治地位,此后,官窯急劇衰落,民營瓷業則因國內和亞歐市場需求的刺激而漸趨興盛,躍居主導地位。以往人們曾將17世紀這一時期景德鎮的制瓷業稱為“轉變期”或“轉型期”。 

              【畫意清新的轉型期青花瓷器】

                據文獻記載,轉型期青花瓷器使用的是國產“土青”,且以浙江出產者最佳,謂之“浙料”。由于在青料選煉方面有過重大改進,即由以往的水洗法改為煅燒法,致使這一時期的青花瓷器有一大部分發色亮麗,給人以清新雅致之美感。在造型方面,除了一般的盤、碗以外,較為特殊的器形是筒形瓶(又稱“象腿瓶”)、筆筒和五供等。在裝飾圖案方面,較少使用龍、風、纏枝花卉等官窯瓷器上常見的傳統圖案,代之以山水、花鳥、戲曲小說和神話傳說等。特別是在體現唐人詩意內容的青花瓷器上,首次出現了詩書畫印相結合的畫面。

              【生動傳神的轉型期五彩瓷器】

                轉型期的五彩瓷器可分成兩大類,即青花五彩和純釉上五彩。天啟、崇禎時期,五彩瓷器不甚流行,傳世有少量花觚、蓋罐、碗、盤、碟等,其中有一部分是專門為適應日本市場需求而燒造的。順治至康熙中期,五彩瓷器得以復興。轉型期五彩瓷器上流行山水、花鳥、人物故事圖等,如朵蘭怪石、雉雞牡丹、獨占鰲頭、文王求賢、柳毅傳書、西廂記等。畫面布局疏朗,物像生動傳神。有些器物上有題寫的隸書體或楷書體詩句或唱曲。部分器物的口邊涂抹醬色釉汁,時代特征鮮明。

              明末清初的景德鎮窯瓷器

              (約公元1607年—1700年)

                在從明代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到清代康熙中期(約1676—1700年)將近一百年的時間里,隨著農民起義的蓬勃發展,直至摧毀明王朝的統治和清朝入主中原,中國社會曾發生劇烈變革。作為全國制瓷中心的景德鎮,其瓷器制造業也經歷了一次重大轉變。主要表現在萬歷三十五年以前,景德鎮的制瓷業是由官窯占統治地位,此后,官窯急劇衰落,民營瓷業則因國內和亞歐市場需求的刺激而漸趨興盛,躍居主導地位。以往人們曾將17世紀這一時期景德鎮的制瓷業稱為“轉變期”或“轉型期”。 

              登峰造極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景德鎮官窯及清代其他地方窯陶瓷

              (公元1662年—1795年)

                清代景德鎮窯沿襲明制,亦分為官窯和民窯。清朝統治者革除了明朝在手工業方面的一些弊病,廢除了官窯的編役制,將明末出現的“官搭民燒”作為定制,從而出現官民競爭的局面,刺激了民窯的進一步發展。

              更多

              【亮麗明翠的康熙青花瓷器】

                康熙青花瓷器將明末至順治青花瓷上的“分水”畫法趨于完善,使青花顏色有規律地呈現濃淡深淺的層次變化,并得心應手地用來裝飾各種器物??滴跚嗷ù善鞯淖铒@著特點是造型挺拔,胎體堅縝,釉面瑩亮,俗稱“緊皮亮釉”,青花發色靚麗明翠,被推為清代青花瓷器之冠。

              【匠心獨運的雍正、乾隆、嘉慶青花瓷器】

                雍正、乾隆、嘉慶三朝青花瓷器以造型繁多、做工精細、圖案工整和善于仿古而著稱于世。所仿明代永樂、宣德、成化、嘉靖、萬歷等朝青花瓷器,頗具匠心,其形態逼真,不署款者常使人真假難辨。

              【爐火純青的釉里紅、青花釉里紅和釉里三色瓷器】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景德鎮御窯廠的制瓷工匠熟練掌握了燒成難度較大的釉里紅、青花釉里紅瓷器的燒造技術,大量燒造這兩種瓷器。產品圖案線條清晰、發色純正,燒造技術堪稱爐火純青??滴鯐r期還在青花釉里紅瓷器上增加了釉下豆青色,進一步增強了物像表現力,這一品種被稱作“釉里三色”。

              【蒼勁古樸的康熙五彩瓷器】

                康熙五彩瓷器在繼承明代傳統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主要體現在造型更加繁多,色彩更加豐富,新發明的釉上藍彩,取代了傳統的釉下青花,而且恰到好處地使用黑彩和金彩,使所繪物像更加逼真。裝飾題材也更加廣泛,舉凡動物、植物、人物等,無所不有。尤其是人物題材,多取自戲曲、小說或歷史傳說故事,其藝術風格受到當時民間年畫和明末清初畫家陳洪綬(1598—1652年)繪畫作品的影響,畫風樸實,色彩鮮亮,線條剛勁,給人以蒼勁古樸之美感。

              【繼往開來的斗彩瓷器】

                清代斗彩瓷器雖繼承明代傳統,但又有很多新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器物造型更加繁多,裝飾題材更加豐富,圖案繪畫更加精細。特別是雍正以后,斗彩融合了粉彩和琺瑯彩的工藝技法,遂使色彩種類更加豐富,畫面更加柔和,物像更加逼真,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乾隆以后的斗彩瓷器上大量使用描金裝飾,畫面顯得富麗華貴,風格又為之一新。

              【富麗堂皇的礬紅彩和金彩瓷器】

                礬紅彩和金彩瓷器均屬于傳統品種,至清代作工更加精細。礬紅彩系用青礬(成分為硫酸亞鐵帶7份結晶水)加工制成,呈色鮮艷醒目。金彩系用真金做彩,燒成后一經用瑪瑙棒打磨,頓時熠熠生輝,給人以富麗堂皇之美感。由于黃金屬于貴重金屬,致使金彩瓷器制作成本較高,非官窯和具有一定實力的民窯難以問津。礬紅彩和金彩瓷器,即使在傳世官窯瓷器中數量也不很多,愈顯其珍貴。

              【靜穆素雅的雜釉彩和素三彩瓷器】

                清代雜釉彩和素三彩瓷器是在明代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官民窯都有燒造。工藝上既有繼承又有創新。其中以康熙朝產量最大,質量最精,創新品種亦最多。特別是康熙黑地三彩和“虎皮三彩”瓷器,頗受歐洲人青睞。

              【精美絕倫的琺瑯彩瓷器】

                琺瑯彩是康熙晚期受從歐洲進口的銅胎畫琺瑯影響而新創的一種瓷器釉上彩裝飾技法。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從歐洲進口琺瑯料,從雍正六年開始,清宮造辦處已能自煉琺瑯料,而且色彩種類超過進口料?,m瑯彩瓷器的生產系由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白瓷胎,選用精品送到宮中,再由造辦處指定宮廷畫師和宮廷寫字人加彩裝飾、題寫詩句和款識。其畫風受西洋繪畫影響,講究透視比例?,m瑯彩瓷器主要燒造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當時產量不多,長期秘藏于宮中,目前存世約400余件,且絕大多數都收藏于故宮博物院。其工藝之精巧細致、裝飾之華美瑰麗,是其他陶瓷品種所難以企及的。

              【淡雅柔和的粉彩瓷器】

                粉彩瓷器屬于釉上彩瓷器中的一種,系康熙晚期在燒造五彩瓷器的基礎上,受琺瑯彩工藝的影響,由景德鎮制瓷工匠創燒的彩瓷新品種。
                粉彩這一名稱源于在五彩色料中引入了一種含有三氧化二砷的不透明的乳白色玻璃粉末,景德鎮稱之為“玻璃白”。這種玻璃白在彩繪中主要起兩個作用:一是利用其乳濁性,對各種彩料進行粉化;二是繪畫時先用玻璃白打底,再用各色彩料在其上渲染。由于五彩瓷器采用單線平涂法施彩,致使圖案生硬,缺乏立體感,故五彩亦稱“硬彩”。而以粉彩所表現的物像,粉潤柔和,細致入微,富有層次感,更顯生動自然,故粉彩亦稱“軟彩”。
                “粉彩”自康熙晚期出現以后,至雍正時期已取代五彩成為景德鎮釉上彩瓷中的最主要品種,其后歷朝盛燒不衰,但以雍正粉彩瓷器受到的評價最高。其所繪花卉草蟲之類的典型紋飾頗得畫家惲南田、鄒一桂的神韻,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鮮艷奪目,工致殊?!?。

              【巧奪天工的像生瓷和鏤雕瓷器】

                乾隆官窯瓷器的制作技術達到了歷史上的頂峰,其嫻熟的工藝,造就了千姿百態的器形和嚴謹繁縟的裝飾。尤其是各種模仿動物、植物以及漆器、木器、銅器、石器等工藝品的瓷制品,均惟妙惟肖,酷似真物,體現出高超的制瓷技巧。各種鏤空轉心瓶和轉頸瓶,設計巧妙,透過外瓶鏤空,可以看到內瓶轉動出不同的畫面,堪稱鬼斧神工。

              【色彩繽紛的顏色釉瓷器】

                清代景德鎮窯顏色釉瓷器在仿古的基礎上大量創新,不但釉色更加豐富、呈色更趨穩定,而且制作工藝亦比明代更加精細。按燒成溫度可分成高溫、中溫、低溫釉瓷,按釉色可分為紅、黃、藍、綠、紫、青、黑釉瓷以及窯變釉、結晶釉瓷等。從文獻記載和傳世品看,雍正時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顏色釉瓷品種多達50余種,可謂色澤繽紛,令人目不暇接。

              【別具一格的德化窯瓷器】

                清代德化窯主要燒造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等。其白瓷在繼承明代風格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各種瓶、壺、罐、香爐、筆筒、筆山、筆洗等日用器皿比明代明顯增多,裝飾技法有刻花、印花、模印貼花、鏤空等。瓷塑作品繼續燒造,以觀音、羅漢、達摩等最為多見。雕塑水平雖不及明代,但也能做到形神兼備,仍體現出較高藝術水平。

              【異軍突起的宜興窯紫砂陶】

                隨著更多的文人、士大夫參與對紫砂陶的品評,清代江蘇宜興紫砂陶獲得更快發展,紫砂陶藝名家層出不窮,其中以陳鳴遠、惠孟臣、陳鴻壽、楊彭年、邵大亨等最為著名。由于乾隆皇帝一生嗜茶,對茶具頗為講究,因此,當時宮廷曾傳令擅作茶壺的江蘇宜興專門為乾隆皇帝燒造過一批紫砂茶具。這批茶具做工精細,有的上面還繪有烹茶圖并配以乾隆皇帝御制詩,體現出明顯的皇家風范。這類紫砂茶具現大都收藏于故宮博物院。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景德鎮官窯及清代其他地方窯陶瓷

              (公元1662年—1795年)

                清代景德鎮窯沿襲明制,亦分為官窯和民窯。清朝統治者革除了明朝在手工業方面的一些弊病,廢除了官窯的編役制,將明末出現的“官搭民燒”作為定制,從而出現官民競爭的局面,刺激了民窯的進一步發展。

                康、雍、乾三朝是清代陶瓷生產的鼎盛時期,由于三朝皇帝均對瓷器生產興趣濃厚,加之督陶官臧應選、郎廷極(1663—1715年)、年希堯(?—1738年)、唐英(1682—1756年)等對御窯廠苦心戳力地經營,遂使景德鎮御窯廠在仿古的基礎上,創燒出大量新品種。雍正十三年唐英撰《陶成記事》羅列當時仿古創新的花色品種達57種之多。 德化窯、石灣窯和宜興窯也沿襲明代傳統,按照自身的獨特風格健康地發展。 

              復有起色

              清代晚期瓷器

              (約1821年—1911年)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隨著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和清王朝的日趨衰敗,景德鎮的制瓷業亦總體上呈現逐漸衰退的局面。但清代晚期官窯瓷器仍然有光輝的亮點,如皇帝大婚和皇太后慶壽用成套餐具的批量生產等,有如晚霞余輝,令人稱羨。

              更多

              【清代晚期青花瓷器】

                總的說來,清代晚期青花瓷器在造型方面多沿襲前朝,少有創新。青花色調不夠深沉,有飄浮感。這是由于胎質疏松、胎釉結合不夠緊密所致。釉面多呈現起伏不平的水波紋,俗稱“波浪釉”或“浪蕩釉”。其中的賞瓶、玉壺春瓶等作為傳統品種,歷朝都在燒造。光緒時期曾仿燒過一批康熙、乾隆青花瓷器,頗為精致。

              【清代晚期粉彩瓷器】

                清代晚期粉彩瓷器多沿襲乾隆時期已有的品種,少有創新。除白地粉彩瓷以外,也有各種色地粉彩瓷。其突出特點是在畫面中大面積使用近似藕荷色的紫彩,通常稱之為“雪青色”。以道光時署“慎德堂制”、“巨德堂制”等款和光緒時專供慈禧皇太后使用的署“大雅齋”、“體和殿制”款的粉彩瓷器較為精致。由于光緒時宮中喜事較多,故當時瓷器上曾大量使用吉祥壽意圖案。

              【清代晚期顏色釉瓷器】

                清代晚期顏色釉瓷器多沿襲康熙、雍正、乾隆時已有的顏色釉瓷品種,鮮有創新。常見的有霽紅釉、霽藍釉、窯變釉、青釉、紫金釉、廠官釉、仿官釉、仿哥釉、黃釉、淡茄皮紫釉、爐鈞釉等。與康、雍、乾三朝顏色釉瓷器相比,其造型顯得笨拙,胎體趨于厚重,工藝水平日趨低下。

              清代晚期瓷器

              (約1821年—1911年)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隨著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和清王朝的日趨衰敗,景德鎮的制瓷業亦總體上呈現逐漸衰退的局面。但清代晚期官窯瓷器仍然有光輝的亮點,如皇帝大婚和皇太后慶壽用成套餐具的批量生產等,有如晚霞余輝,令人稱羨。

                在洋務運動的影響下,熊希齡于1906年在湖南醴陵姜灣倡辦“湖南瓷業公司”,同時創辦“湖南瓷業學?!?,聘請景德鎮和日本名技師擔任講師,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并引進國外先進設備,生產胎質潔白的釉下五彩瓷器。這是中國現代釉下彩瓷器的濫觴。醴陵瓷器從此名揚天下,被譽為中國的第二瓷都。 

              走向世界

              中國瓷器的外銷

                中國陶瓷生產有著大約10000多年綿延不斷的歷史,堪稱世界工藝史上的一大奇跡,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過杰出貢獻。

              更多

              【中國陶瓷的外銷】

                中國陶瓷至遲自唐代開始即銷往國外,如果以明代正德(1506—1521年)時期為界限,大致可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一階段銷往的地域主要是亞洲、非洲諸國,后一階段除繼續輸往這些傳統地區外,開始直接與歐洲各國進行大規模的瓷器貿易,而且銷量猛增。有人做過統計,在從明代萬歷三十年(1602年)至清代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的80年間,僅荷蘭東印度公司販運到歐洲的中國瓷器就達1200萬件。18世紀前期,歐洲很多國家獲許在廣州開設貿易機構,最早獲得這一權利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1715年)。隨后,法國于1728年、荷蘭于1729年、丹麥于1731年、瑞典于1732年也都先后在廣州設立了貿易站,這就進一步促進了中國瓷器的外銷,銷售地域也進一步擴大到美洲各國。僅在18世紀初,英國東印度公司即把2500萬至3000萬件中國瓷器運往歐洲各國,并在18世紀30年代后占據了歐洲各國對華貿易的首位。中國陶瓷貿易的運輸路線,被當代考古學者稱為“陶瓷之路”。

              【屬于世界的中國陶瓷】

                中國陶瓷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至遲自唐代輸往國外以后,即不斷被仿制。特別是從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世界上許多國家為了探尋中國瓷器的秘密和節約因從中國進口瓷器所需的外匯,紛紛仿造中國瓷器,如亞洲的日本、朝鮮、越南、伊朗等,歐洲的荷蘭、德國、西班牙、英國、意大利、法國、奧地利等。這些國家在摹仿中國瓷器的基礎上,又不斷制造出各具異域特色的陶瓷產品,將世界陶瓷百花園裝點得絢麗多姿。

              中國瓷器的外銷

                中國陶瓷生產有著大約10000多年綿延不斷的歷史,堪稱世界工藝史上的一大奇跡,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過杰出貢獻。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中國陶瓷作為物質載體曾滿載中華民族的深情厚誼,傳遍亞洲、非洲、歐洲和美洲,每到一地,既帶去了中國的文明,也載回了世界各國的文明。因此,中國陶瓷被譽為文明交往的使者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 

              老根嫩草1一40淑媛全文

              <noframes id="zb7b7">

                <track id="zb7b7"><strike id="zb7b7"><strike id="zb7b7"></strike></strike></track>
                  <pre id="zb7b7"><del id="zb7b7"></del></pre>
                  <noframes id="zb7b7">
                    <track id="zb7b7"></track>

                        <track id="zb7b7"><strike id="zb7b7"><span id="zb7b7"></span></strike></track>

                        <address id="zb7b7"><strike id="zb7b7"></strike></address>

                        <p id="zb7b7"><pre id="zb7b7"><b id="zb7b7"></b></pr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