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金帶座佛龕,清,通高12.5厘米,長8.6厘米,寬4.6厘米。
佛龕八成金質,正面鑲玻璃,周邊為累絲纏枝蓮花紋。佛龕頂部、底部及側面均飾累絲卷草紋。背面有銀質插門,周邊亦為累絲纏枝蓮花紋。插門上刻漢文“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九月初三日,欽命阿嘉胡士克圖認看供奉利益番造手持金剛”31字以及滿文、藏文題記。佛龕下部有金座,束腰式,鏨刻蓮瓣紋。座底刻佛花一朵。佛龕內供奉一尊小佛像,佛的頭部描金,右手持金剛杵一。
此佛龕質地優良,小巧精致,是藏族僧人和信徒們為了表示虔誠,隨身攜帶用以隨時隨地供佛的小佛龕。
我國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又名“花作”或“花紋”,為金屬工藝中最精巧者。它是將金銀拉成絲,然后將其編成辮股或各種網狀組織,再焊接于器物之上,謂之累絲。立體的累絲作品制作最難,須事先經“堆灰”的手續。所謂“堆灰”,即把炭研成細末,用白芨草泡制的粘液調和作為塑料,塑成人物或走獸等所要制作的物象,然后再在上面進行累絲,用焊藥焊連,之后置于火中把里面的炭模燒毀,即成立體中空剔透玲瓏的精美藝術品?! ?/span>中國傳統裝飾花紋之一。所繪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葉相互纏繞,構成四方連續或二方連續的圖案,統一中寓變化。有纏枝蓮、纏枝菊、纏枝牡丹和纏枝寶相花等多種紋樣。
蓮花作為佛教的標志之一,象征純潔,纏枝因枝蔓連綿不斷,具生生不息之意。纏枝蓮花紋是寓意吉祥的傳統裝飾紋樣。
中國傳統裝飾花紋形式之一。其繪花朵上下周轉,枝葉相互纏繞成圖案形式,有纏枝蓮、纏枝菊、纏枝牡丹等。以蓮花為主題者,稱纏枝蓮。蓮花是隨佛教的傳入而在中國的工藝品上流行開的。魏晉南北朝時佛教藝術在中國大為盛行,蓮花便作為佛的象征而廣泛出現在中國的工藝品上。南北朝時瓷器上的蓮花瓣裝飾十分普遍,成為這一時期瓷器裝飾的標志性的紋樣。此后,蓮花就成為瓷器裝飾中最普遍的紋樣之一。
瓷器紋飾,又稱卷葉紋或卷枝紋,宜于作各種器物的輔助紋飾。
17、18世紀傳入中國的一種裝飾花紋。俗稱西蕃蓮,如果沒有花朵,則稱為卷草。束腰,明清家具部件名稱。原是須彌座上梟與下梟之間的部分,在家具上指面框和牙條之間縮進的部。束腰是我國傳統家具造型的典型式樣之一。金屬工藝的一種。即用工具剔除地紋,使紋飾輪廓線凸起。鏨金工藝技法早在商代就已出現,到清代,被廣泛地運用于各種金屬工藝品上。 蓮花俗稱“佛花”,蓮瓣紋是佛教文化影響下流行的紋飾。南北朝時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蓮瓣紋做裝飾。隋初瓷器裝飾也受此風影響。瓷器裝飾手法之一。其工藝是以毛筆蘸調和好的金粉,在燒好的瓷器上描繪圖案花紋,然后入爐經低溫烘燒而成。描金創燒于北宋定窯,南宋人周密《志雅堂雜鈔》記載:“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調金描繪,然后再入窯燒,永不復脫?!庇么笏庵{和金粉是利用其天然的粘性。明清的景德鎮御窯廠亦常用描金裝飾顏色釉瓷器,如著名的宣德鮮紅釉描金器、弘治黃釉描金器、乾隆窯變釉描金器等。
原為古印度的一種兵器,佛教密宗中為摧毀妖魔的法器。
TAG標簽耗時:0.05166888236999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