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紅團花書函式匣,清中期,高30厘米,長32.7厘米,寬20.2厘米。清宮舊藏。
匣呈大小書函疊壓式,可開合,內裝小匣四個,下承連足底座。匣頂平面雕“太平廣記”四字,兩側面用切成的木片粘合成書函狀,正背兩面雕回紋錦和各種團形花卉紋樣,底邊和足邊均雕回紋,底髹黑漆,無款。
該匣造型別致,團花裝飾非常新穎。其雕刻的精致、花紋的繁細、不施磨工的手法反映了清中期雕漆工藝高超的技能。此匣為清代雕漆最具特點的代表作品。
雕漆品種之一,又名“雕紅漆”或“紅雕漆”。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時期,發展于明清兩代。明黃成《髹飾錄·坤集·雕鏤第十·剔紅》中寫道:“剔紅,即雕紅漆也?!卧?,藏鋒清楚,隱起圓滑,纖細精致?!逼浞ǔR阅净?、金屬為胎,在胎骨上層層髹紅漆,少則八九十層,多達一二百層,至相當的厚度,待半干時描上畫稿,然后再雕刻花紋。一般以錦紋為地,花紋隱起,華美富麗。根據漆色的不同,有剔紅、剔黃、剔綠、剔黑、剔彩、剔犀之分,其中以剔紅器最多見。中國傳統紋飾之一。凡呈圓形的圖案謂團花,常見的有團龍、團鶴、團螭、團花蝶等。
家具上常用的紋飾之一,由陶器和青銅器上的雷紋衍化而來,寓意吉利深長,蘇州民間稱之為“富貴不斷頭”。在家具上,回紋主要作為邊飾,用于邊框、牙條、足端或束腰等處。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紋見于清代。 雕漆主要工藝之一。指刻完花紋后,打磨邊緣,使器物光潤圓滑而無棱角。明中期以前的作品大多施磨工,嘉靖、萬歷時期出現變化,鋒棱顯露,至乾隆時形成了刀鋒犀利的一派風格,施加磨工的雕漆作品大大減少。
髹漆工藝之一,亦稱刻漆。其工藝技法是在胎體上層層髹漆,少則幾十層,多則百層以上,然后在漆上雕刻花紋。其胎以木質居多,漆色有紅、黃、綠、醬等。<br> TAG標簽耗時:0.02114105224609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