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高77厘米,寬49.5厘米,縱35厘米。
屏風、鏡臺兩部分均為黃花梨木質。臺座以上為五屏風式,屏風腳穿過座面直插。中扇最高,向左右遞減,并依次向前兜轉。搭腦挑出,頭作龍頭或鳳頭狀。臺座為柜式,兩開門,內設抽屜三具。橫棖下有牙板,四腿施雙燈草線并凸出座面,與座面望柱相連形成攔板。柱頭與腿上端均雕一獅,與柱、腿為一木連作。
鏡臺雕刻的圖案以龍、鳳、蓮、獅紋為主。屏風四邊扇全部透雕龍紋、纏枝蓮紋等,惟正中一扇用龍鳳紋組成圓形圖案,外留較寬的板邊,不施雕刻,至四角再鏤空透雕,運用虛實對比的手法,使透雕部分突出。使用時,有一木架置臺座上承接圓鏡,鏡面斜倚在屏風上,使器物更見和諧。
明清時期制作高檔家具的木料品種之一。又稱老花梨,黃檀屬木類。我國海南島有此樹種,又名“海南檀”,現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屏風是我國古代室內的主要陳設器物。其最早的功能為擋風和遮避用。據《三禮圖》記載:“屏風之名出于漢世,故班固之書多言其物?!币院箅S著工藝的進步,屏風逐漸由原來的實用品演進為實用性和裝飾性結合的工藝品,成為古人居室內具有觀賞性的陳設家具。屏風在清代發展尤盛,無論是所用材料還是工藝技術都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
裝在椅背或衣架之上用于連接立柱和背板的構件。椅背搭腦一般正中稍高并略向后卷,以便人們休息時將頭搭靠其上,故名。家具腿間用于連接兩腿的橫向構件。家具部件名稱。一般指面框或束腰下設置的連接于兩腿之間的部件。設在其它部位的一般稱為牙條。木料中間部位的兩條凸出的線條,此手法常見于明清家具上。
在陵寢前建望柱作為神道入口的標志始于南朝時期,宋代以后望柱退居次要地位,僅作為石像生的起始標志。十三陵的望柱位列神道石像生之首,左右各一,石質。其柱身及基座均作六邊形,柱身遍雕云紋,頂部雕云龍紋柱帽,柱座為須彌座形制。在家具制作中,家具的兩部分不用兩塊木料拼接,而用一塊木料制作,稱“一木連作”。 雕刻技法之一。一種是在浮雕的基礎上鏤空背景部分,有單面雕、雙面雕之分。另一種介于圓雕和浮雕之間,常用于民間床、窗、梁、護板的雕刻中。
陶瓷器裝飾紋樣之一種。明、清兩代是陶瓷器以龍紋為裝飾的全盛時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繪方法,亦有印花、刻劃等工藝。龍的體態有較多變化,常見有云龍、戲珠龍、海水龍、螭龍、行龍、立龍、正面龍、側面龍、夔龍等。中國傳統裝飾花紋之一。所繪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葉相互纏繞,構成四方連續或二方連續的圖案,統一中寓變化。有纏枝蓮、纏枝菊、纏枝牡丹和纏枝寶相花等多種紋樣。
中國傳統裝飾花紋形式之一。其繪花朵上下周轉,枝葉相互纏繞成圖案形式,有纏枝蓮、纏枝菊、纏枝牡丹等。以蓮花為主題者,稱纏枝蓮。蓮花是隨佛教的傳入而在中國的工藝品上流行開的。魏晉南北朝時佛教藝術在中國大為盛行,蓮花便作為佛的象征而廣泛出現在中國的工藝品上。南北朝時瓷器上的蓮花瓣裝飾十分普遍,成為這一時期瓷器裝飾的標志性的紋樣。此后,蓮花就成為瓷器裝飾中最普遍的紋樣之一。
鏤空是瓷器的裝飾技法之一,也被稱作“鏤花”或“透雕”。它是將器物胎體上的紋樣鏤通,形成內外通透的圖案。
TAG標簽耗時:0.04744791984558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