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歷,高81.5厘米,寬66.5厘米,縱66.5厘米。
上可開蓋,頂蓋之下設平屜,以下再設插門,插門后安抽屜五具。箱上蓋頂及四面均飾龍紋,以彩繪、填嵌兩種技法制成,填嵌又用螺鈿及銀片兩種物料,故絢麗而多變化。蓋里有楷書“大明萬歷年制”六字款。明代宮廷多用此種方而高之箱具存放衣冠。陶瓷器裝飾紋樣之一種。明、清兩代是陶瓷器以龍紋為裝飾的全盛時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繪方法,亦有印花、刻劃等工藝。龍的體態有較多變化,常見有云龍、戲珠龍、海水龍、螭龍、行龍、立龍、正面龍、側面龍、夔龍等。漆工藝門類之一。凡在漆器上陰刻花紋,然后用漆或金、銀、螺鈿等物填入陰紋內的做法,皆屬填嵌工藝。中國傳統裝飾工藝之一,即指將螺、貝、蚌等軟體動物的體殼加工成薄片,刻劃并拼組成花草、人物、鳥獸等紋樣,鑲嵌于漆、木等器物表面的裝飾技法,也作“螺甸”、“螺蜔”、“螺填”、“陷蚌”等。其起源甚早,在陜西、河南、北京等地發掘的西周墓葬里都出土過鑲嵌蚌泡的漆器,有的學者認為這就是螺鈿工藝的濫觴,目前所見比較成熟的螺鈿器物是出土于唐墓內的漆背螺鈿銅鏡和收藏在日本奈良正倉院的螺鈿玳瑁八角盒、螺鈿紫檀琵琶等。宋代的螺鈿器物比較普遍,《髹飾錄》所記的“殼片古者厚而今者漸薄”的薄螺鈿(或稱軟螺鈿)工藝,一般認為就是在此時開始出現,并逐漸占據主流位置,同時厚螺鈿(或稱硬螺鈿)工藝也并未消失,在大型家具的裝飾中還形成獨特風格。元明時期,螺鈿工藝所使用的貝殼品種更為豐富,加工更為精細,發展出加彩漆、描金、金箔、金銀嵌錯和加“沙”(即撒殼屑)等輔助手法,創造出五色斑斕的效果,正如《髹飾錄》所言:“百般文圖,點、扶、鉤、條,總以精細密致如畫為妙?!敝?7世紀,螺鈿工藝達到高峰,產生了江西吉安等主要產地,涌現出江千里、方信川等著名匠人。入清后,薄螺鈿工藝進一步向輕巧細致發展,受嵌器物的材質也趨于多樣,除漆、木外,玉石、象牙、金屬等都有嵌螺鈿裝飾的實例。清中期以后,螺鈿作為百寶嵌工藝中諸多鑲嵌材料的一種,往往與寶石、玉翠、象牙等共同出現,單獨的螺鈿器反而少見了。清代螺鈿工藝產地可能集中在揚州、廣州等地,內廷造辦處也能制作,名匠見諸記載的則有王國深、盧映之、盧葵生等人。TAG標簽耗時:0.022946119308472 秒